
全港不同地區於6月的多個周末及周日將舉辦嘉年華或同樂日,適合不同年齡人士參加。「香港非遺月2025」開幕典禮暨非遺嘉年華於5月31日及6月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,以非遺節慶遍香江為主題,舉行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、長洲飄色匯演、英歌、粵劇選段、舞龍/舞獅等表演,亦有葉問詠春、海陸豐/鶴佬水上人傳統婚嫁儀式中的陸上扒龍舟(龍船舞)及舞麒麟等互動攤位供市民參與。

非遺辦總監吳雪君表示,政府長期致力於非遺的保護與傳承,目前已有507個項目列入香港非遺清單,遍及全港18區。她指出,非遺元素深入市民日常生活,從廚房中的蝦膏、蝦醬、醬油,到茶樓點心、茶餐廳的奶茶和蛋撻,以及各區的傳統節慶活動,均彰顯了香港豐富的非遺文化底蘊。

為進一步推廣非遺,吳雪君宣布,「香港非遺月2025」將於5月底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舉辦開幕典禮暨非遺嘉年華,為活動揭開序幕。此次活動強調跨地域合作,吳雪君期望通過年度「香港非遺月」的舉辦,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知,強化地區文化特色,並彰顯香港非遺的獨特價值。

「香港非遺月2025」精彩活動包括嘉年華、同樂日、展演、高峰會、講座、考察活動及工作坊等,市民遊客可以免費參加。對象包括親子、銀髮群體、青少年、學生、專家、學者,以及旅客。預計整個月的活動,總參與人次不少於10萬。活動亮點之一的「非遺精華遊蹤」導賞團精選六個地區,包括油尖旺、荃灣、大埔、沙田、東區和離島區,免費帶領市民和旅客探索社區的特色非遺,同時將推出相關地區的「非遺精華遊蹤」地圖指南和影片,讓大家隨時可前往上述各區了解相關非遺項目。

此外,「香港非遺月2025」涵蓋超過100個香港和內地的非遺項目,超過50名非遺項目工作者將參與,包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。精彩非遺項目包括粵劇、舞麒麟、舞龍、木偶戲、英歌、吹糖、鋪金箔和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等。
而在康文署轄下場地,包括博物館、圖書館及表演場地,從多角度和以不同方式向社會大眾推廣非遺。同時,積極邀請社區團體,例如文化推廣組織「非遺六月」、嗇色園、東華三院、保良局歷史博物館等,於「香港非遺月2025」期間協力籌辦非遺相關活動,並聯繫教育局及香港旅遊發展局等部門聯合推廣。

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,是連結民族情感、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。目前,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」(名錄)有24個項目,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」共有507個項目,名錄中有12個項目已被列入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」。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舉辦「香港非遺月」,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。

來源:點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