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梁君度

八十載滄海桑田,歷史的烽煙從未消散。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八十週年,一場以「銘記歷史,珍愛和平」為主題的名家名畫展,以藝術的凝重力量,揭開那段香港淪陷的沉痛篇章,向不屈的抗戰英烈致以最深的敬意。

1937年,日軍鐵蹄踏破盧溝橋,全面侵華戰爭爆發。至1941年,戰火蔓延至香江,12月25日香港淪陷。香港淪陷於敵手。隨之而來的,是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——日軍實施殘酷的軍事統治,屠戮無辜、強徵慰安婦、肆意掠奪經濟資源,港人身陷水深火熱。然而,壓迫愈深,反抗愈烈。在極端艱險的環境下,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等抗日力量如暗夜星火,堅持開展英勇的遊擊抵抗,書寫了香港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。

為深刻揭露日軍侵華罪行,警醒世人銘記歷史,不忘為家國犧牲的抗戰英烈,紫荊文化集團特別組織香港畫家羣體,傾力創作了一批反映這段抗戰歷史的藝術作品。這些畫作不僅是技藝的展現,更是歷史記憶的載體,承載著民族的傷痛與不屈的靈魂。

展覽匯聚了香港畫壇的精品力作,每一幅都直擊心靈:
梁君度以飽含悲憤的筆觸,在《日寇蹂躪》中再現了侵略者的暴行,其《紅色印務》則表現著地下抗戰宣傳的星火燎原;


陳家義的《慰安婦眼淚》刻畫了戰爭加諸女性的深重苦難,令人心碎;而他的《東江縱隊海上抗擊日寇》則以動態的畫面謳歌了港九大隊在驚濤駭浪中與敵周旋的英姿;


趙志軍的作品《鑄劍為鴿》,其題目本身便藴含著對和平的深切祈願,象徵著從戰爭苦難中昇華出的永恆期盼;


沈平筆下的《夜襲》再現了抗日戰士們神出鬼沒、打擊敵寇的驚險場景,《抗日英烈劉春祥》則以肖像的力量,讓一位捨生取義的英雄形象巍然屹立於觀者心中;


許昭奇創作的《塔門衞士》,構圖沉穩有力,描繪了守衞香港海疆的戰士形象,展現了保家衞國的堅定信念。

這些作品,以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,共同構築起一部恢弘而沉重的視覺史詩。畫筆如刀,刻下日寇的殘暴;色彩凝重,浸潤著民族的淚水與血性;構圖無言,卻吶喊著對正義與和平的渴望。

「銘記歷史,珍愛和平」,這不僅是展覽的主題,更是穿越時空的吶喊。名家名畫展以藝術的永恆力量,將八十年前香港那場血與火的考驗重新拉回公眾視野。它提醒著我們,銘記苦難是為了捍衞和平,緬懷英烈是為了汲取前行的勇氣。在丹青墨韻之間,抗戰精神得以傳承,歷史的真相得以彰顯。這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宴,更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洗禮,讓香港社會,尤其是年輕一代,在藝術的震撼中觸摸真實的歷史脈搏,理解家國情懷的深沉與可貴,從而更加堅定地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。歷史不容忘卻,初心必須長存——這是以畫筆銘刻的時代箴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