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守濤學佛》之十五:白馬寺

2021 年 12 月 15 日   閱讀量:18.48萬+

文 | 張守濤

 

據文獻記載,在東漢明帝時,佛像隨佛教傳入中國,《後漢記》載:遺使天竺 ,問其道術,而圖其形像焉。一般認為這是中國最初的佛教繪畫。

又據《牟子理惑論》《佛祖統記》等文獻都有漢明帝遣使赴大月氏帶來佛經,並於佛寺等處作佛教圖像的記載(大月氏為古月氏族 的一支,西元前2世紀從甘肅敦煌一帶遷往伊黎河流域,不久又遷往阿姆河流域)。

一般認為大月氏活動的地域,應當是指西域一帶地方,包括我國新疆,以及大伊朗、土庫曼斯坦等地。

圖一《印染布供養菩薩像 》棉布印染布殘片,一九五九年出土于新疆民豐縣

據考證系東漢時期作品,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棉織物,也是較早與佛教內容有關的圖畫。大目高鼻,發捲曲,頭後有項光,袒胸,佩瓔珞,右手執一角杯的供養菩薩。(《文物》一九六零年第六期·新疆民豐北大沙漠中古遺址墓葬東漢合葬墓清理簡報)

圖二《白馬寺》

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(西元68年)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,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,為紀念馱經的白馬而得名。被認為是中國、越南、朝鮮、日本及歐美國家的“釋源”(釋教發源地)和“祖庭”(祖師之庭)。

19世紀末以來,日本、泰國、印度、緬甸政府相繼出資于白馬寺建造佛殿,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、印、緬、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。

圖三、圖四、圖五、圖六《國際佛苑 多國出資建立的不同風格佛殿》

白馬寺至今已有1900百多年的歷史,幾經戰亂幾度荒廢,一九七二年 開始全面修復,一九八二年定為國家漢傳佛教重點寺院。在其保存下來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,很多還留有“祖庭”和“釋源”字樣。

現存建築年代最久的是齊雲塔,亦稱釋迦舍利塔、金方塔、白馬寺塔,在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。據碑刻和佛籍載,始建于東漢永平己巳年(西元69年),現存磚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(1175年)。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,至今也有八百多年了。

圖七《齊雲塔》

圖八《鐘樓》

白馬寺山門內的鐘樓是1991年由日本中村包行先生和白馬寺共同出資重建。其“馬寺鐘聲”象徵吉祥如意,在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。佛鐘有三下、七下、十八下、三十六下、一百零八下的叩擊鳴法。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動以一百零八下為准,所以佛鐘又稱為 “ 百八鐘 ”。

圖九《夾紵幹漆十八羅漢造像》

據《魏書·釋老志》記載:“自洛中構白馬寺,盛飾佛圖,畫跡甚妙,為四方式。”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寺院,寺中所作壁畫,當是中國最早的佛畫。

由於年代久遠,寺中所飾佛圖,早已蕩然無存,現有的壁畫也是近些年重新畫的,但是其山門外的石馬是宋代的遺物。陳列在殿內、兩廂的三主佛、二天將、十八羅漢是元代“夾紵幹漆”造像(一說為明代)。

這些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,國內已經非常罕見(據知這些文物是1973年由故宮博物院調撥而來,參考曾參與文物調撥的黃明蘭先生《故宮大佛堂文物調撥洛陽的前前後後》一文)。十八羅漢像是我國現僅存的一套完整元代“夾紵幹漆造像”,被視為白馬寺的鎮寺之寶。


圖文來源:守濤書畫

編輯:楓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