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張守濤
據記載,在隋唐時期不但有很多畫家參與佛教繪畫,同時也有一些書畫僧活躍在畫壇上。道芬、善導、懷素應該是這時期給後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。
道芬,釋道芬,會稽(今浙江省紹興市)人,擅長山水、松石,常為江南各寺院創作壁畫。其作畫非常投入,常常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,在創作山水畫「釣台名山圖」時,因勞累過度而去世。
當時詩人、畫家顧況、徐凝等都作詩紀念他,把道芬和當時的山水畫大家李昭道、朱審等相提並論,對他的評價極高。只可惜現在我們見不到他的作品遺存。
圖一《龍門石窟 盧舍那大佛》 石雕 通高17.14米,頭高4米,耳長1.9米。
善導大師(西元613—681年)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二代祖師,實際創始人。祖籍山東淄博,生於隋大業九年,少年出家後到長安書寫《阿彌陀經》十萬卷,廣為佈法。據說近代在吐魯番發掘到其真筆《阿彌陀經》,可見流傳之廣。有記載其畫「西方淨土變相」三百壁,據說敦煌千佛洞《觀經》曼荼羅即是善導親筆所畫。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,據考也是善導所監造。足見其是一個多才多藝得道多能的高僧。
圖二《觀經變相圖》壁畫 敦煌莫高窟171窟
壁畫中這幅《觀經變相圖》與善導所著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的內容完全一致,應是以善導大師生前所製粉本為依據繪成。
圖三《書蕉》 35×35 cm
懷素,字藏真,俗姓錢,永州零陵(湖南零陵)人。自幼出家為僧,經禪之暇,銳意草書,史稱「草聖」,與張旭齊名,稱「顛張狂素」,是中國書法草書史上兩座高峰。懷素草書,筆法瘦勁,飛動自然,如驟雨旋風,隨手萬變,率意開張,千變萬化,法度具備。
圖 四、圖五《自敘帖》局部 紙本草書 28.3 X 775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
《自敘帖》是懷素最重要的書法作品遺存,全帖126行、698個字。最近幾十年來對其真偽雖然有很多爭議(主要是啟功、徐邦達等人認為是北宋人蘇舜欽仿作,也有人認為僅前六行是蘇補作),但這絲毫也不影響「自敘帖」珍貴的藝術價值。
圖六《小草千字文》局部 絹本小草書 28.6 × 278.6 cm 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
公元七九九年,年過花甲的懷素在故里零陵寫就這件小草千字文。此作為絹本,共八十四行,一千零四十五個字,末署「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於零陵書時六十有三」,史稱為小字貞元本。
圖七《食魚帖》白麻紙 手捲 34.5×52.4 cm 私人收藏
懷素雖然是個僧人,但不拘於寺院的清規,喜歡飲酒吃魚,酒醉興發,提筆狂草,說:「飲酒以養性,草書以暢志。」人稱「醉僧」,並留有《食魚帖》曰:「老僧在長沙食魚,及來長安城中,多食肉,又為常流*所笑,深為不便,故久病,不能多書,實疏*。還報諸君,欲興善之會,當得扶羸也。九*日懷素藏真白。」(*處字跡已無法辨認)
現湖南永州市零陵區仍有古綠天庵,是懷素出家修行和練字的地方,有筆塚、墨池等遺跡,依然生滿遮天的芭蕉樹。這裡本應是熱愛草書的人常來朝聖的地方,但是現在卻很冷清,不過也好,正暗合了懷素痴迷於書法,孤寂而放逸,天真而直率的情感。
圖八《綠天庵里一醉僧》高麗紙 101 × 25 cm
琴畫(凡大約這種規格的字畫,無論橫豎都可以叫琴畫,意思是和古琴一樣大小)
來源:張守濤書畫
編輯:許可
審校:牧也